負壓引流管的護理要點
負壓引流管是骨科手術患者常用的引流方法之一,如胸椎、腰椎、全膝、全髖關節(jié)置換等大手術,創(chuàng)面大、切口較深,剝離面廣,術后可能出血多。負壓引流管,可使?jié)B出液及積血排出體外,減少死腔形成,減輕感染機率,加速切口愈合,降低手術后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。1負壓引流管的選擇引流管的材料一般選用硅膠,因其引起的組織排 斥反應小且彈性好,質地中等,硅膠管長度為20cm,管內徑0.4cm,引流球負壓5.2kPa。
1.保持引流管通暢
患者回病房后先檢查引流管的數量及位置,負壓引流管保持負壓狀態(tài),保持引流管通暢,維持有效的引流,負壓太大易引起引流管吸附于組織上,造成軟組織損傷、引流不暢而引起切口內積血,增加感染發(fā)生率。防止引流管受壓、扭曲、堵塞(一般術后1小時擠捏一次引流管,擠壓方法:護士站在患者術側,雙手握住距插管處10-15 cm的排液管,擠壓時兩手相接,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,使引流管閉塞,用前面的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指腹用力、快速擠壓引流管,使擠壓與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與引流管的直徑重疊),當引流管堵塞時可用手擠壓膠管或用注射器沖洗,若引流管漏氣,及時處理,預防并發(fā)癥 發(fā)生。
2.做好引流管的固定
妥善固定引流管,防止其脫落,搬動患者或翻身時,注意保護引流管,防止受壓、扭曲、折疊,經常檢查引流管有無漏氣或導管脫出。固定的高度要低于引流口20-30 cm,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、重要性,強化醫(yī)療安全意識,防止高齡患者及麻醉未清醒患者將引流管拔除,若發(fā)現引流管脫落及時與醫(yī)生聯系,給予處理。
3.觀察引流液及性質
術后1~2天內特別是24小時內要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、性質和量。關節(jié)置換術后,必要時前2小時按每小時記錄,1小時引流量≥200
~300毫升,及時報告醫(yī)師處置。24小時總結一次引流量,并記錄于體溫單上。
(在臨床中負壓引流袋的刻度有誤,記錄時要將引流液置入量杯中測量再記錄,以保證出入量的準確性),術后24小時量一般不超過500毫升,引流物為濃稠的血性液體;24小時后引流液一般在50 ml以下,引流物為稀薄的淡紅色液體。色濃、量多,含血紅蛋白成分多,提示有活動性出血;如引流液過多,要警惕有無潛在失血性休克,嚴密觀察血壓、脈搏、尿量及意識,有異常立即報告醫(yī)師,及時處理。脊柱手術引流液若呈淡黃色清亮,且病人出現頭痛、惡心時提示有腦脊液漏,應將負壓改為正壓引流或在短時間內引流較多且色較鮮紅者,應將負壓改為正壓引流。應立即報告醫(yī)生及時處理;若引流量過少可能是管道堵塞或有受壓、扭曲、漏氣發(fā)生,應仔細觀察并及時處理。
4.保持無菌密閉
經常檢查引流管各連接處,確定其連接緊密,要防止漏氣或脫落造成逆行感染。傾倒引流液前,先用止血鉗夾閉引流管,防止引流液逆流,造成逆行感染,接口處消毒后再傾倒。嚴格無菌操作。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,有滲血、滲液及時更換。
5.拔管指征
引流管一般術后48~72小時拔除。如引流量較多,可根據情況適當延長1~2天,一般不超過一周。
拔管指征:
①時間:48~72小時;
②量:24小時不超過50毫升;
③色:引流液呈淡黃色或暗紅色。拔管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(guī)程,防止逆行感染,引流管拔出后適當按壓引流管周圍的皮膚,以排除皮下積血。
相關文章:
洗胃的方法總結
護患關系的日常模式
護理體檢的定義及目的 |